|
2 | 2 | # author:
|
3 | 3 | title: 计网五层教学模型中链路层的基础知识
|
4 | 4 | description: >-
|
5 |
| - 在教学采用物理层、链路层、网络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的五层模型,而不直接使用OSI或TCP/IP,本文仅简单介绍其中链路层的浅层知识点,包括组帧方式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、介质访问控制、局域网等 |
| 5 | + 本文仅简单介绍教学用五层模型中链路层的部分知识点,包括组帧方式、差错控制、流量控制、介质访问控制、局域网等 |
6 | 6 | date: 2025-06-16 23:33:00 +0800
|
7 | 7 | categories: [学科笔记, 计算机网络]
|
8 | 8 | tags: [计算机网络]
|
@@ -709,4 +709,88 @@ $$DIFS\geq SIFS+传播时延$$
|
709 | 709 | 
|
710 | 710 |
|
711 | 711 | ### 6.4 IEEE802.11无线局域网
|
712 |
| -- 稍后补充 |
| 712 | + |
| 713 | +>无线局域网可分为**有固定基础设施的无线局域网**(IEEE802.11无线局域网即WiFi)和**无固定基础设施的移动自组织网络**(如苹果的AirDrop文件隔空投送),此处仅介绍前者 |
| 714 | +
|
| 715 | +#### 6.4.1 关于基本服务集 |
| 716 | +- 通过硬件设备**门户**(Portal)可以把基于IEEE802.3标准的有线局域网、基于IEEE802.11的无线局域网连通**成更大的局域网**(门户可进行不同标准数据帧间的转换),例如家用路由器可实现手机投屏(手机连接无线局域网,电视连接有线局域网,二者间通过门户沟通) |
| 717 | + |
| 718 | + |
| 719 | + |
| 720 | + |
| 721 | + |
| 722 | +- 基于IEEE802.11的无线局域网是星型拓扑结构,其**中心**称为**接入点**(AP, Access Point)或**无线接入点**(WAP, Wireless AP),可以将接入点简单理解为WiFi热点 |
| 723 | +- 一个**基本服务集**(BSS)由一个IEEE802.11无线局域网的**基站**(即接入点AP)和多个**移动站**组成,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WiFi热点连接了多个电子设备 |
| 724 | + - 每个基本服务集都有一个**服务集标识符**(SSID)标识身份,不超过$32$字节,可以简单理解为WiFi热点的名称 |
| 725 | + - 每个基本服务集能够覆盖的地理范围称为**基本服务区**(BSA),可以简单理解为WiFi热点的可连接范围 |
| 726 | + - 每个移动站相互间无法直接通信,必须**借助基站AP转发进行通信** |
| 727 | +- 每个基本服务集的基站AP可**通过门户连通**其他IEEE802.X局域网(例如802.3有线局域网) |
| 728 | + - **多个基本服务集**的基站AP也可通过门户被连接到同一个**分配系统**而组成一个更大的服务集,即**扩展服务集**(ESS),例如在家里的每个房间都安装一个子路由(即基本服务集的基站AP),多个子路由通过母路由统一管理并与外部网络连接 |
| 729 | + - **漫游**指的是**移动站在多个基本服务集间移动**时仍能保持通信,可以理解为不同WiFi热点的无缝切换 |
| 730 | + |
| 731 | + |
| 732 | + |
| 733 | +#### 6.4.2 IEEE802.11帧结构 |
| 734 | + |
| 735 | +>IEEE802.11帧分为三种,其中**数据帧**存储数据,**控制帧**包含前文的CSMA/CA协议中用于申请信道的RTS和CTS帧以及确认帧ACK,而**管理帧**则用于探测请求(例如用于寻找WiFi等) |
| 736 | +
|
| 737 | +##### 6.4.2.1 数据帧格式 |
| 738 | +- 数据帧的格式如下,其**MAC首部**内包含了支持移动站间无线局域网通信的控制信息 |
| 739 | + - 帧控制编码 |
| 740 | + - 特定帧类型的标识 |
| 741 | + - 上述帧类型的子类型标识 |
| 742 | + - 去往AP或来自AP的标识(因为移动站间必须通过AP转发进行通信,所以若移动站收到去往AP的帧则可直接丢弃,AP收到来自AP即去往移动站的帧也可丢弃) |
| 743 | + - 地址1 |
| 744 | + - 若该帧发往AP,则代表**AP地址** |
| 745 | + - 若来自AP,代表**目标移动站地址** |
| 746 | + - 地址2 |
| 747 | + - 若该帧发往AP,则代表**源移动站地址** |
| 748 | + - 若来自AP,代表**AP地址** |
| 749 | + - 地址3 |
| 750 | + - 若该帧发往AP,则代表**目标移动站地址** |
| 751 | + - 若来自AP,代表**源移动站地址** |
| 752 | + |
| 753 | + |
| 754 | + |
| 755 | +- 作为中转站的AP具备格式转换的功能(例如可将无线局域网的IEEE802.11帧转为有线以太网的IEEE802.3帧格式),其与无线链路和有线链路相连 |
| 756 | + - **AP和移动站间**通常用**无线链路**传输数据(802.11) |
| 757 | + - **AP和AP、AP和路由器、AP和以太网交换机之间**通常用**有线链路**传输数据(802.3) |
| 758 | + |
| 759 | + |
| 760 | + |
| 761 | +##### 6.4.2.2 控制帧格式 |
| 762 | +- 控制帧与数据帧结构相似,其MAC首部也存在标识帧类型和子类型的编码,区别在于 |
| 763 | + - 控制帧并**不包含数据部分** |
| 764 | + - 控制帧MAC首部中还包含**持续期**信息,用于CSMA/CA的信道预约机制 |
| 765 | + - 控制帧MAC首部中的**地址部分**并没有数据帧的三个那么多 |
| 766 | +- 例如以下是RTS、CTS、ACK三种控制帧的格式示意 |
| 767 | + |
| 768 | + |
| 769 | + |
| 770 | +## 七、以太网交换机 |
| 771 | + |
| 772 | +>以太网交换机即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的**多端口**网桥,可**根据目的MAC地址转发数据帧**,支持设备通过端口**即插即用**,其每个端口都支持**全双工**通信(除非**连接集线器就只能半双工**) |
| 773 | +
|
| 774 | +### 7.1 自学习功能 |
| 775 | +- 交换机内的**交换表**用于记录一系列`[MAC地址, 端口号]`的映射信息,初始为空,交换机每收到一个帧时,在转发该帧之前都会先检测该帧的**发送源地址是否已存在于交换表中** |
| 776 | + - 若不存在,则将`[发送方的MAC地址, 发送方的端口号]`更新到交换表中**建立缓存** |
| 777 | + - 若已存在,则无需更新,其它节点向其发送数据帧时都可据此精确定位它 |
| 778 | +- 然后再检测该帧的**目标地址是否已存在于交换表中** |
| 779 | + - 若其存在,则把数据帧**精准转发**至该目标地址在交换表中对应的端口 |
| 780 | + - 若不存在,则把数据帧**广播转发**到除发送方外的其它所有端口 |
| 781 | + |
| 782 | + |
| 783 | + |
| 784 | +- 交换表中的每个表项都具有有效时间,表项**过期自动作废**,防止目标节点不存在,或其更换了接入端口 |
| 785 | + |
| 786 | + |
| 787 | + |
| 788 | +### 7.2 交换方式 |
| 789 | +- **直通交换**即直接根据**帧的目的MAC地址决定转发端口** |
| 790 | + - 优点:**转发时延低** |
| 791 | + - 缺点:不适用于需**差错控制**、**速率匹配**(直接交换会直接将帧向接收方传输,若接收方带宽小于发送方带宽,则会被撑爆)、**协议转换**(若发送方是IEEE802.11帧格式而接收方是IEEE802.3帧格式,那么直接交换会导致收发帧格式不匹配)功能的线路 |
| 792 | +- **存储转发交换**即先把帧完整地**接收到交换机内部Cache内**进行必要处理,再根据**交换表**决定从哪个端口转发 |
| 793 | + - 优点:将帧完整缓存在Cache可实现**差错控制、速率匹配、协议转换**处理 |
| 794 | + - 缺点:**转发时延低** |
| 795 | + |
| 796 | + |
0 commit comments